毕晓政:针对国家开发银行大量低成本资金进入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领域的问题★◆■,青岛农担与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农商银行合作★■,对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种植及流通领域实现精准支持,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融资模式■■★◆,标志着全国首个◆★“政策性担保+转贷款”合作机制在青岛市落地,实现发放资金1亿元,为客户降低了融资成本近百万元■■■。
毕晓政:碳金融的难点在于如何向金融机构提供可量化的碳排放强度■★■■,其中,衡量标准是核心◆★◆◆◆■。
《中国经营报》★◆◆★:相较行业其他公司来看★■◆,青岛农担成立较晚★◆■,作为一家地方性金融组织,公司的定位是怎样的?
毕晓政:客观上讲,青岛农担还没有建立农担公司和县级人民政府的分险机制,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好。经统计■■◆■◆,我们累计7年数据显示,累计代偿率1.08%,这个代偿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从资本金补充的角度来说,在各地财力相对紧张的前提之下★■,增加资本金的补充可能会面临问题。但是青岛市财政局对农担公司高度重视,统筹整合中央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奖补资金,连续四次增资2.2亿元,这为青岛农担公司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青岛农担面向全国选择30多名专业化人才★■■★,组成攻坚团队,成员涵盖高校专家学者、金融机构高层次人才、农业产业专家★★◆■★、数字化平台负责人★■★■★、产业龙头及行业协会负责人★◆■★,有序开展了基层调研★★■◆◆、理论研讨★★■◆■■、数据验证、标准起草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为破冰农业碳金融提供了保障。
机构的有益补充。其中,政策性农业担保型公司如何结合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满足农业领域需求,是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毕晓政■■★:国内碳金融主要集中在基于碳汇而开展的碳信贷、碳债券、碳基金、碳资产托管、碳保险等产品体系,因为金融机构面对农业碳排放测算和监测缺乏有效方法等突出问题,农业碳减排金融一直处于空白★■◆。
《中国经营报》★◆★★★■:作为地方性金融组织要主动叠加国家战略★■★◆,你之前提出了“农业碳金融”概念◆■■◆★,能否具体介绍?
根据测定的碳排放总量对养殖户进行ABC分类,A类碳减排水平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提高担保额20%◆★◆;B类碳减排水平较高★◆★★◆,提高担保额10%■◆◆■;C类目前碳减排水平不高,但具有主动减排意愿,且贷款资金用于减碳设备的升级改造,担保上限为升级改造成本的70%■◆★◆◆■。
围绕这个定位,我们按照国家农担公司的指引,聚焦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针对不同农业细分产业,深入田间地头一线,定制开发“种子贷■★”■■★★■“辣椒贷”“托管贷”“强村贷”等10多个专属产品,为产好“一袋粮■★■★★”★◆■■、稳住◆★★★◆■“一头猪”、配好“一篮菜◆★◆”提供资金支持★★★■,对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金融落地流程上,青岛农担构建了“融资担保需求—碳排放强度核算—客户分级—担保增信”的“碳惠保■◆■◆◆★”业务流程★■■◆◆,为碳减排意愿强烈、实施减排或固碳成效良好的经营主体,提供增信服务并引入低成本信贷资金,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担保额度★■■★■★、弱化反担保等措施。引导、支持其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低碳绿色养殖。
青岛农担董事长毕晓政近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为地方性金融组织,首先要明晰自身的战略定位——就是要解决机构想干却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同时,要深入调研农业细分产业的基本需求,做到精准服务——要摸清整体经营规模偏小★◆★■■、很多经营主体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等典型特征,对产业进行深入调研,从细分产业特征出发,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让产品设计具有指向性、精准性。
虽然青岛农担是地方金融组织■★★◆,但对落实国家战略比较敏锐■★◆◆■。中央提出“双碳”战略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后,由于我曾在高校工作的原因★■★,就与高校专家学者进行沟通,讨论是否可以率先提出★★■★“农业碳金融”的概念来解决农业碳排放以及金融路径的设计任务◆★★★■◆。
《中国经营报》★◆:对于地方性金融组织,尤其是农担公司来说◆■◆★,可能会存在代偿率高、补充资本金困难等现实问题,你们是如何破解的?
经过借鉴其他省级农担公司经验做法★★★◆■,几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对青岛农担的角色是这么定位的:从公司性质上看,我们是一家类金融机构,从主责主业上看,我们是一家政策性导向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农担公司兼具“政府+市场”“财政+金融”的双重特征◆◆◆,着重解决商业银行机构干不了■★、干不好或者不愿意干的业务,这也是基于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倒逼形成的机构定位。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和农牧业生产集中带。2021年以来,我们开始跳出青岛面向★■◆★“沿黄”◆◆◆■,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政策性担保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因为奶牛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加之奶牛的碳足迹核算又是最复杂的,我们选取了奶牛产业作为探索的“小切口”,形成了★◆■◆“产业发展出题、农担公司领题、专家团队破题◆◆★◆■■、辐射沿黄解题◆★◆★■★”的闭环工作思路★■★◆◆。
此外,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青岛农商银行联合申报农担贷业务模式★★◆■■,连续两年中标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试点,作为地方的担保机构承担这样的项目机会很难得■◆■■◆◆。
我们以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业务开拓的切入点★★◆◆◆,对青岛涉农辖区的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度的摸底考察,通过精准把握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为多个地方特色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比如我们在国家级产粮大县、山东省第一产粮大县平度地区,实现了粮食、花生流通领域90%以上的业务覆盖率;为莱西近4万头奶牛、担保贷款2★★■■★★.5亿元;为全国最大辣椒贸易加工出口集散市场500多户经营业主担保贷款近5亿元◆■■■◆◆;突破了渔船抵押获取资金的传统信贷模式,撬动2.3亿元投入海洋水产,极大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碳惠保”担保产品具体是怎么进行数据收集■◆★■■、核算和担保的?
我们创新提出以1兆焦能量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标准,打破了国内外以生产1千克肉■■、蛋和奶作为功能单位的适用面较窄★■■◆◆、不能广泛衡量的局限性,建立了标准能量碳排放CFunit(单位:吨CO2-eq/MJ)评价标准,率先实现了用统一★◆◆★■★、科学◆◆★■、普适的标准衡量不同产业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了全生命周期(LCA)碳排放核算,涵盖饲料种植★■★★、农机具作业、肥料运输和施肥、奶牛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养殖场能源消耗等奶牛养殖所有生产环节,保障了碳排放核算的系统性、全面性■★。
碳金融业务之外,我们还将牵头组建■◆■★“农业碳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梯次推出生猪★◆★★◆■、高标准农田、肉鸭、肉鸡、设施农业等细分产业碳金融产品◆◆,搭建起“面向黄河流域省份◆★■■、服务上合组织国家”的协同创新平台。未来,我们还将与社保部门进行联动实施“担保+社保”双保工程★★★■,让农民群众切实有更多的获得感★◆。
毕晓政:青岛农担成立之初,客观来说,我们对自身定位认识不够清晰★★、不够精准■■。
现在确实存在金融机构推出了若干个产品,但是老百姓申请贷款中时常会遇到金融产品不匹配的问题◆★■。当前■★■,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我认为◆◆★■,作为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应该首先把重点放在普惠上。
毕晓政★■:农担公司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了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缺抵押、缺担保■◆★★◆”的问题■◆。在落实国家战略上,作为政府性的融资担保机构,我们应该比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更加敏锐、更加专业、更加担当■★◆★、更具创新意识。
《中国经营报》:现在行业经常出现★★“金融产品很多★★,但是农户依然缺产品◆■★”的声音★◆■★★,对此◆■★◆,如何理解这种行业困境■■,青岛农担如何去破解这种矛盾★★◆★?
相较行业其他公司,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农担”)成立较晚。作为一家地方性金融组织◆◆◆★★,青岛农担近年来在明确自身定位特色的前提下◆■■★,寻找差异化发展路线,特别是在地方性金融组织与商业合作以及“农业碳金融”等业务上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在做好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数据收集农民看得懂、核算方法专业易操作、担保产品好用易推广★◆★■”的思路,率先在全国推出了■◆“碳惠保◆★■★■”担保产品,牵头链接黄河流域相关省份高等院校、产业龙头★■■、金融机构、数字化平台和行业协会等20多家单位★◆◆■■,制定了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团体标准,并据此承担了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在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中实现了■■■★★◆“打头阵、当先锋”。
《中国经营报》■◆■:作为地方性金融组织如何与商业银行合作存在一定的难点、痛点★■◆★,青岛农担是如何解决的?